魚幫水,水幫魚

作者:林子斌

我家裡養了幾缸孔雀魚,閒暇時看著小魚悠遊其中,頗能抒情忘憂。

最初養魚,我都會在魚缸上裝置打氣與淨水的設備。後來,內人告知如採「生態工法」,就可以把那些設備省掉。但,我辯稱「水族館都是這樣養的啊!」、「如果沒有打氣魚會死掉,沒有淨水設備水會很髒…」內人說:「生長在野外的魚有打氣嗎?需要淨水嗎?」「好像沒有…」我說。這些觀賞魚的祖先也是來自大自然,它們都有適應環境的本能,只是後來被人類馴化、繁殖;人們用自以為「乾淨」的環境來飼養它們,這雖符合人類的審美觀,殊不知,那是多此一舉,也是很不自然的舉動。

後來,我嘗試著依「生態工法」去養魚,不用淨水過濾裝備,也不打氣增氧,只在魚缸底部舖上一層泥土,栽幾株水草,再養幾顆螺就成了;水永遠不用換(只須添加),卻可常保清澈(當然缸壁還是會長青苔,那是自然現象,勤於刷洗即可)。魚在水中吃飼料、排泄,水卻能永保清澈,為什麼可以如此?關鍵就在上述幾種元素的有機互動。我們常說「魚幫水,水幫魚」確實如此;魚沒有水,肯定很快就會死掉。那水沒有魚呢?水雖然不會一下就「死滯」,但是,水如果沒有魚在其中游來游去,活化水質,很快這缸水就會長滿水綿及青苔,進而變成一灘「死水」。另外,螺可以吃魚的排泄物,土壤也可協助分解,而水草可以產生氧氣、美化水景。這些元素結合在一起,形成一個非常和諧而優美的水中小世界。

共生──小,至於家戶;大,至於企業組織,乃至社會、國家,都是如此。生活其中的各個份子都是彼此共生的生命共同體。有些人直接相關,如親友、同事、供應商等,有些人看似八竿子打不著,卻仍然存在著間接的關連,只是表面上關係不那麼明顯罷了。魚和水的關係,就是如此!魚從生到死,應該也不知道自己生活在水中;有朝一日,如果它從水中被撈起,它才會感覺到沒有水的空氣是多麼的乾燥、多麼的難以呼吸。

人,能夠在一起,一定有它的「理由」,這個「理由」有人稱之為「緣」。大家既然有緣在一起,或為眷屬,或為朋友,或為同事;那麼,就應該好好地珍惜,並善待彼此,要讓這個緣變成「善緣」,而非「孽緣」,千萬不要像「無水魚」或「無魚水」一樣,兩敗俱傷、徒留喟嘆!